当前位置:首页 > 战史风云 >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此次战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此次战役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2022-01-12 14:25:09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与袁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持不下,展开了战略决战。曹操出其不意地攻破了袁俊在吴超(今河南封丘西)的粮仓,然后击败了袁俊的主力。这场战役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下面论历史小编会给你详细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战争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被镇压,但却沉重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县各县的省官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相继组织“门派”(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各种规模的割据势力,演变成长期的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战争,造成中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鸦”的悲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袁绍、河内张杨、禹岩曹操、徐州吕布、扬州袁术、江东孙策、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南阳张绣等。从英雄与英雄相结合的局面来看,袁绍和曹操在这些割据势力连年征战中逐渐成长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徐县。从一开始,他就拥天子以令诸侯(“冯、郑四方”),威望大增。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领兖州、徐州及部分豫州、李思。

建安四年(1999年),袁绍终于打败了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河北都有地方,他想南下争天下。这样,华北两个最重要的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决战就不可避免了。起初,袁强的局势很脆弱。袁绍没有顾虑。他地广人多,能调动十几万军队。尤其是在袁绍统治的核心——冀州,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开垦田地多,桑枣得以幸免”[3],“冀州人丁兴旺,兵粮优渥”。

曹操在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的将领还在观望。南方的刘表和张绣不愿意投降。东南的孙策蠢蠢欲动,暂附的刘备也是和而不同。然而,当时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于迅和郭嘉,仍在张绣的贾诩和凉州的杨府工作。综合分析曹和袁的优缺点后,他们认为袁绍过于宽大,避之不及。他们都看好曹操,相信形势会朝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发展。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救吕布,被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了攻打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所灭。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旧部杀了杨丑,想去北方找袁绍。曹操派石欢、曹仁攻破古琦,夺取河内郡,势力范围扩大到黄河以北。6月,袁术因病去世。

活动意义

官渡之战是袁、曹势力发生变化的关键战役,使当时的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它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曹骏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与曹的兼并战争虽然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但它实现了区域统一,客观上满足了人民的愿望。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也是曹操、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后,曹操终于扭转了此前对袁绍的劣势,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标签:

随机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