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从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这场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大陆,驻京的洋务派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1856年10月,英国殖民者利用“亚罗事件”为战争制造借口。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就占领了虎门入口的所有堡垒。与此同时,法国也找借口出兵侵略中国。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使节率船溯白河而上,入侵天津郊区,扬言要进攻北京。6月,中国与俄罗斯、英国、法国和美国签署了《
天津条约》。英法政府远远不满足于从《天津条约》中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修改条约的机会再次发动战争。
6月25日,英国海军司令赫伯亲自率领12艘军舰从兰江沙驶往海口。下午3点,赫伯命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由于清军火力充足,战术得当,英法联军惨败。
没想到,前敌统帅僧格林沁认为敌人不擅长陆战,于是献身大古,放弃北塘防御,给了敌人可乘之机。1860年
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清政府紧急派桂良赴天津议和,但随后谈判破裂。
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并焚烧了圆明园。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烧毁故宫相威胁,迫使恭
亲王分别与二进、葛罗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并缔结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
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