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史风云 > 长平之战始末如何?赵括在失败中又要负多少责任呢?

长平之战始末如何?赵括在失败中又要负多少责任呢?

2022-06-17 14:19:13

   我还不知道:赵括长平之战的读者们,下面论历史小编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继续读下去~赵的40万大军被秦国大将白起打败,赵括要负多大的责任?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毫不夸张地说,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时期土地的最终归属,间接成就了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大业。战争中,赵国40万大军被秦国大将白起打败,白起用坑杀了赵国40万战俘,只放了240个老幼作为威慑。
  
  那么长平之战怎么样?赵括在失败中承担多大责任?
  
  长期和平战争的根源:必须有一场战争。
  
  长平之战之前,其他诸侯国已经很弱,无力对抗秦国。唯一有一战之力的是赵。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秦、魏,讨伐破齐国。公元前279年,秦国出兵攻打楚国多年,终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杜莹。此时,战国七雄中,只有赵有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实力。
  
  所以其他国家都把与秦国对抗的希望寄托在了赵国身上,而秦国要想完成横扫六合的疆域,就必须先在东进的道路上摆脱赵国。公元前270年,秦国出兵征服赵国,造成周边地区的滋扰。
  
  但最终大败屡遭赵国打击,可见秦国和赵国的实力是相对的。事实上,秦国和赵国的实力之争是秦国统一六合最难实现的,关东各国都把希望寄托在赵国身上。
  
  《战国策·秦策三》说,这一时期“天下人合力,聚于赵攻秦”。也就是说,秦与赵之间将会有一场决定性的一战。双方都是无路可退,失败就
    
  赴会:长平之战的导火索
  
  其实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最终还是关于韩国上党郡的争夺。当时韩国国力衰落,秦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韩国土地上的野王。失去野王后,韩国更加惧怕秦国的实力。
  
  此外,朝鲜领土上党郡的17个城市被切断了与韩国的联系。所以韩国的宫臣主张把上党郡拱手让给秦国,以换取韩国退出。但当时的上党县令在征询了上党人的意见后,发现赵是他们的民心所向,于是干脆把上党县的十七座城交给了赵。
  
  上党是当时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周公就说上党郡有险守,易守难攻。况且秦国得到上党后,可以报上党和太原南望,相当于大半个世界都进了秦国的口袋。
    
  不出所料,这一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开始准备消灭赵国。两年后,秦国正式出兵攻打上党。当时,赵并不害怕。当上党人离家投奔赵时,赵在昌平布置军队迎敌。于是秦军把他的方向转移到昌平,局势逐渐扩大。四月,王弼攻赵军于长平,为长平。
  
  长平之战:赵失败的原因
  
  就算赵括无能,赵也不会让一个纸上谈兵经验空洞的年轻人来领军。所以,虽然纸上谈兵不能信,但也不能全信。事实上,长平之战赵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1.赵政治上的失败对反秦没有影响。
  
  事实上,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对秦国采取了自保措施,但都收效甚微。当时,赵国为了自保,联合其他国家抵抗秦国。
  
  《秦策三·战国策》:“天下人联合于赵,欲攻秦”就是对这样一件事的描述。而且道德高地比秦还高。当时的赵国是夹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小国。
    
  但道德制高点无法弥补军事实力的不足,导致赵国朝廷分裂为两派,分别主张接受上党和不接受上党。然而,最后,赵王接受了以平原君为首的建议,接受了上党的意见,从而吸引了秦国的军队。
  
  正如《史记·白起王简列传》所言,平阳国君赵保从一开始就持反对意见,认为“不患不如患,弊大于利”。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对赵是否应该接受上党作出过判断。司马迁认为上党是兵家必争之地。
  
  但如果赵国接受上党,必将招致秦国的报复,即使秦赵之间会有一场决战,但赵国的这一决定却提前导致了这场战争,对赵国极为不利。此外,从结果来看,和的观点和行为间接导致了对赵40万大军的屠杀!
  
  在现代,有许多历史学家与司马迁持相同的观点。即使他们明明知道拿下韩国太守派来的上党会带剑,赵王却被十七城可以轻易取得的事实蒙蔽了双眼,早就忽略了思考这样做的后果。
  
  2.赵兵败
  
  赵括虽然缺乏军事指挥经验,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然而,当太子得知赵任命赵括为大将军后,立即撤换了原来的统帅为副将,任命战无不胜的为统帅,并严格封锁了外界的消息。于是,一边是刚刚上战场的赵括,一边是战无不胜、老谋深算的田雷。谁赢谁输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秦国的军队确实比赵的强。经过漫长的战场跋涉,老兵田雷首先下令,他不能再坚持下去,保持低调,然后假装失败撤退。赵括大喜,下令追击败军。然而,田雷的部队是真正有经验的,当他撤退时,他已经偷偷埋下伏兵,以寻找一个好机会战斗。他不仅配合大部队包围赵军,还把他们一分为二。
    
  包围赵军后,田雷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赵军彻底孤立了。据说当时赵军军营已经对同伴进行了攻击,然后共用了他们的尸体。赵括对此无能为力,只是命令他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求救。
  
  "赵君没有东西吃,就问苏,齐国不听."当时赵军的军营中粮草极其短缺,这说明赵国的盟友齐已经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而离楚也明白了怎么回事。齐楚态度的变化大致有三个原因:(1)两国国王的更替;(2)秦的收买;(3)秦国的军事威慑,尤其是楚国的威慑。
  
  在战场上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只有在着急的时候才跟秦讲和,但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在赵派朝臣与秦国讲和后,秦国根本不予理会,而是直接扣留了讲和的使节。没有和平的余地,这也说明赵括指挥的40万大军已经是凶多吉少了。
    
  3.战局紧急,赵括危在旦夕。
  
  历史学家历来乐于引用司马迁的《史记·范雎列传》、《蔡泽列传》来解释赵国在长平的失败,即秦国的失和使赵括取代廉颇成为赵国的统帅,而赵括只是纸上谈兵。韩非还说,“赵府的论调是长平之祸”。
  
  其实当时赵括换了廉颇,也就意味着在战场上只能靠速战速决谋生的赵,换了一个愿意打仗的将军,换了一个不愿意打仗的将军。因此,赵括只能选择尽快与秦军决战,以获得一线生机,而偏偏田雷避其锋芒,不与赵括交战,一步步诱敌深入。年轻的赵括自然不是对手。
    
  据此分析,秦在《史记》中使用了离经叛道的策略是值得怀疑的。当赵的军队缺粮时,秦国不必急于决战。等赵自己瓦解不是更好吗?换个角度看,如果赵括只能“纸上谈兵”,秦国为什么要派一个白衣人去指挥决战?
  
  由此看来,当时的赵国虽然实力不亚于秦国,但在政治和外交上已经处处受制于人,赵括实际上只是为数不多的愿意打仗的将领之一。他的命令是尽快战斗,但历史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扶手椅替罪羊,以警示后代。其实长平之战就注定了。
  
  参考
  
  1.国家地图
  
  2.刘翔。战国政策
  
  3.司马迁。《史记·吕仲廉和邹杨列传》:8卷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标签:

随机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