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史风云 >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2022-06-26 14:53:18

   东汉末年,曹魏蜀汉、孙吴争夺天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49年,曹魏太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执掌朝政。从此,曹魏的权力逐渐落到了司马师手中。公元263年,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发动三路大军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燕,也就是晋武帝迫使曹魏退位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79年,司马燕发动灭吴战争,西晋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西晋后期的流民起义从金元康六年(296年)到建兴三年(315年),各族流民对西晋进行了反抗。
 
  难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是代表世界地主利益的政权。权贵家族在血泊中镇压黄巾起义,因相互争斗而壮大势力。然而,广大农民大多是属于他们的“客人”和“曲子”;或者被强行束缚在国土上。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流民起义中,虽然各地的流民起义没有走联合之路,但各起义队伍都进行了顽强的斗争,沉重打击了西晋腐朽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起义背景
 
  西晋时期,大量游牧民族内迁,主要有匈奴、、狄、羌、鲜卑,史称“五胡”。这些外族被宗族收为奴婢,这些移民在八王之乱后趁机调兵遣将,造成了五朵野花的局面。
 
  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栋,统一中国。不久,金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利,接连遭受战乱、天灾、疫疾、疫病,被迫沦为流民,反金起义不断爆发。
 
  元康二年,匈奴人郝散攻打上党(今山西潞城东北);两年后,其弟联合凤仪、北地两县的马栏羌、陆水浒等地反对金,秦(今甘肃甘谷以东)、雍(今安西北)的狄、羌等地数十万人响应,推帝万年帝。先后攻下天水、略阳、石屏、武都、阳平五县,金军“兵败诸将,接连不断”。弓弩将军孟关被后晋朝廷派去镇压起义,但起义失败,齐万年被俘。此后,全国各地的难民起义此起彼伏。这一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由汉族统治阶级转变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以及晋怀帝永嘉元年(307-311年)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等因素。结果,内迁分都的匈奴集团占领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次年被杀。
 
  造成影响
 
  各地的流民起义虽然没有走统一的道路,但起义队伍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标签:

随机推荐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