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280)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和吴栋三大政权。那么下面论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赤壁之战后关羽所执行的任务,以及为什么史书和三国演义中没有记述。让我们来看看!
当年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兵破曹
一战,主力无疑是
周瑜率领的军队。但是,很难看出
刘备的军队做了什么。历史上只说刘备用
张飞和一千人马换了周瑜的两千兵。刘备率领这两千大军取荆州江南四郡,分别任命
诸葛亮和
赵云为武将和太守,统辖这些地方。
但是,这里我们有一个疑问,就是诸葛亮说关羽的精锐水军在
孙权之前去了哪里?这么重要的战斗为什么找不到他?
虽然我们在关羽正面的记载中找不到这个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记载中找到关羽行踪的线索。在《三国演义》的
曹仁、黄旭、
满宠、
乐进、李通的传记中,都可以看到与关羽的交锋,也有击败关羽的记载。
这样就能理解关羽赤壁之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任务了。也就是关羽率领他的水军执行切断江陵后路的任务,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绝北路”。
我们知道,赤壁之战后,周瑜把目光投向了战略要地江陵。只有占领江陵,吴栋才能实现“完全占领长江”的战略目标,确保吴栋在长江上游的安全。这对吴栋来说是生
死攸关的事情,周瑜一定会赢。
曹操把主力撤回北方的时候,也是把防守重点放在江陵。这是因为江陵形势险要,地处长江以北,而且过去刘表还储存了大量的军用物资,为长期防守提供了条件。曹操留下心腹大将曹仁镇守此要地。
在江陵之战中,周瑜遇到了曹仁的疯狂抵抗。在陆地上的战斗中,吴栋的军队战斗力完全不如曹军,曹仁也上演了一生中最精彩的一幕,亲自上阵,在吴栋军中屡战屡败。这使得江陵的战事陷入胶着状态。
这也让实施了“破北道”战略的关羽处于不利地位。关羽的“破北路”战略,其实是一种间接战术,旨在切断江陵外援。如果江陵被周瑜紧紧封锁,关羽封锁曹仁北方后方通道的效果很快就会显现。但是我们看历史,周瑜和曹仁为了江陵打了整整一年,曹仁全部撤军。可见周瑜对江陵的围攻效果之差。
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是不可能和曹军背后的军队硬拼的,他能采取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依靠自己的水军,在汉水上拦截曹军的交通,并派军队对着曹仁的后方交通线打游击。这种战术对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打破关羽的封锁,几乎调动了江陵背后所有的驻军。因为关羽的步兵很弱,当他在陆地上受到曹骏的攻击时,他大部分都撤退了。关羽的水军唯一一次遭受损失是在后勤船被敌人攻击损坏的时候。水军战斗力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这些成绩也是这些曹军将领向上报功的基础。
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曹仁后方被封锁,受到威胁的事实。而且随着战斗的延长,关羽的封锁也越来越严密。这是因为一年来,荆州南部的军队在不断增援关羽。说到底,李通打关羽,就是为了和曹仁取得联系,解救曹仁。这场战斗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关羽的行军部队已经敢于上岸,直接在曹仁的交通线上扎营。
面对周瑜的围攻和后方关羽对其补给线越来越大的压力,曹仁最终不得不放弃江陵,撤回襄樊继续防守。关羽“永不北上”的任务已经告一段落。我们可以看到,曹仁在最后从容退兵,周瑜也没有追击。至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周瑜和关羽谁在攻下江陵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了。这也是关羽看不起吴栋军队的战斗力,认为刘备集团应该占领荆州的一个原因。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没有描写关羽的“绝对北路”,原因如下。
第一,关羽的“绝对北路”战役乏善可陈。关羽的“绝对北路”战役,其实是一次松散的封锁。关羽依靠自己的水军,在汉水上骚扰对方的交通。赤壁之战,水军尽失的君,只能望洋兴叹。他们只能在关羽派兵上岸骚扰的情况下进行反击。关羽的行军部队看到曹骏的优势后,没有硬拼,主动撤退。基本上这些战役都没有大的成功,很难写出一个有声有色的
故事。
三国志没有这些战役的记载,更不用说小说《三国演义》了。所以作为罗贯中,我舍弃了这部分主题。
第二,为了刻画诸葛亮形象的需要。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没有关于周瑜和曹仁大战一年的内容。陵墓也从周瑜被俘变成了诸葛亮被俘,这一段也成为周瑜三栖的桥梁。
既然江陵是在诸葛亮的计谋下短时间内从周瑜手中夺取的,那么关羽切断曹仁北方通道的举动难道不是多余的吗?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干脆把整个历史都删了。
由于这些原因,关羽的战斗历程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没有描述,使得大家忽略了这段历史。
结论:
赤壁之战后,周瑜和曹仁为争夺战略要地江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配合周瑜的战斗,关羽的水军还执行了“绝北路”的作战任务。他和他的水军,依托汉江水系,对失去水军的曹军进行游击战。而且随着刘备在江南荆州四郡站稳脚跟,关羽的实力也随之增强。最后在周瑜的进攻和关羽的封锁下,曹仁不得不放弃江陵,退守襄樊。
《三国志》中没有正面描述这段历史,在《三国演义》中完全重写。这是因为关羽的封锁作战,因为步兵的力量太小,只能采取游击作战。这种打击时间长,见效慢,效果不明显。因此被当时的历史学家忽略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应该是比较突出的,所以没有对其进行描述。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