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战史风云 > 揭秘:赤壁之战中存在的四大疑点

揭秘:赤壁之战中存在的四大疑点

2022-07-16 19:26:50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战役之一,但关于这场战役有四大疑点。今天,论历史小编将为您带来详细的答案。有兴趣就来看看吧~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刘、孙三位代言人的立场不同,他们的新闻报道和时评也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在明眼人看来,通过这些内容的相互印证,不难发现历史的真相。陈寿记录了《三国志》中魏徵、武陟、蜀直三方的声音。《吴传》说,孙权任命周瑜和为左右诸侯,各带一万人,与刘备一起迎击曹操。结果,“赤壁相见,破曹龚俊。”其余船只被烧毁退役,士兵们饥肠辘辘,大部分者被杀。“至于赤壁破曹操的战略战术和主要过程,《周瑜传》中的记载更为具体。与此大致相同的记载是《蜀志·朱仙传》说,孙权派出周瑜、程普等数万水军与刘备会师。起初联军“赤壁战曹公,破之,焚其船”。然后,刘备“与吴军并驾齐驱,追击南军。当疾病流行,北军战死,曹公引军回来”。但曹操的理论与孙、刘的理论有很大的不同《魏徵武帝纪》说:“不好去赤壁,准备打仗。结果发生了大疫,死了很多官员,却率军还他们。“这种说法不仅隐瞒了君惨败的真相,而且对周瑜代表的一方只字不提。看来赤壁之战只是曹与刘的一次小交锋,与孙权无关。如果孤立地看这一段,读者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如清代学者范遥在《援助鹌鹑堂笔记》中问:“这并不是说吴人成就了周瑜,那是为什么呢?“当然,这种问题在今天并不难解决,因为我们只需要知道《三国演义》中‘互文正言’的写法,再参考常渠的《华阳国志》、的《后汉书》、的《后汉书》、瓦埃的《建康录》等等,就不会被某些历史人物的政治烟幕所迷惑了。
 
  但由于《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只能勾勒历史事件,而小说《三国演义》以大量虚构的艺术手法描述赤壁之战,再加上自然地理的演变和历代传说的差异,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时间、规模和战争,历来众说纷纭。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学术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关于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著作,如陆弼的《三国志集》(1957年)、谭启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990年)、春里清真寺的《三国研究》(2002年)、张的《三国史研究》(2003年)。田行健的《正宗三国志》(2006年)、于涛的《三国志前传》(2006年)、盛的《三国演义补证》(2007年)、沈伯钧的《三国演义大辞典》(2007年)等参考以上著作,至少在讨论以下四个问题时,可以从最新的起点出发。
 
  第一,赤壁是一座山的名字还是某个地区的名字?传说中的赤壁遗址有五个,哪个更接近原著?在历史研究和旅游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此特别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赤壁早在宋代就有五处遗址,即南朝盛弘之《周静纪》中的岐伯(后撰《普隐》,今湖北赤壁市)、北魏李道元《水镜注》中的嘉鱼、唐代汉阳图经中的汉川、宋代苏轼的黄州及宋代。现在看来,最接近三国时代的荆州纪和朱可信度较高,而唐汉阳图经以下三个传说都与事实不符。关于这一点,陆弼在《三国志》中很好地总结了前人的论点。最值得参考的是,近年来出版的《赤壁之战研究》论证了《荆州书》“蒲音”说法的可信度,表明“赤壁”绝不是一座山的名字,因为它指的是长江沿岸百里的南岸。
 
  二、火烧赤壁的具体时间是10月还是12月?过去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中外历史编年史》(简伯赞编)记载:“十月,曹操以舟主攻孙权,权于武林、赤壁大败周瑜,曹操退守南郡,留兵守江陵而归。十二月,刘备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这一描写是对南宋叶凡《后汉书》的误读。《后汉书·狄咸孝经》记载了建安十三年末的两件大事。一个是“十月,天天有饭吃”。另一个是“曹操以舟主败孙权,败周瑜至武林赤壁”。如果参考《三国志》、《后汉书纪》等早于《后汉书》的著作,可以得出结论:《后汉书》在按照旧史记载第二件大事时,省略了“十二月”二字。在这方面,《姬晓献帝后汉书》有最详细的记载,今天摘录如下:“九月,当刘琮投降曹操...孙权军在柴桑的时候,刘备让诸葛亮说权,授予他极大的快感,就是派周瑜派出三万水军,拂晓整装待发,不肯演习。十月,天天有饭吃。十二月午时,前将军马腾,名曰卫。没错,曹操和周瑜在赤壁大战,曹操大败。”这一记载与《武帝纪》相吻合,说明孙、刘联军早在9月就已在备战,而赤壁对峙、曹军撤退的时间则在两个多月后的12月。
 
  第三,三国或者三国演义的读者,对赤壁之战的兵力,尤其是曹操的人数,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对此,三国志研究在《考证赤壁之战》中有比较浅显的分析,大意如下:曹操自称“八十万”,是虚张声势。他率三十万人南下,荆州兵力约十万,共计四十万。而曹操在新获得的荆州驻军,兵力分散,赤壁之战只用了一半的一线兵力,而且是“以疲兵守可疑人群”。所以周瑜说“虽兵多,却不惧”。盟军方面,刘备有两万人驻守夏口,孙权有十万军队在柴桑。联军为前线,刘、关、张领兵二千人,共计三万二千人。孙和刘都有军队作后盾。简而言之,三方共动员兵力50余万,在前线,联军以3.2万兵力对抗20余万曹军。
 
  第四,把小说虚构的故事当作历史真实,或者用三国志正史的训诫来纠正小说《三国演义》。这种现象时有出现,说明我们有必要搞清楚史书和小说的区别:史书的价值在于“真实”,史家追求的是“实录”;小说的美在于“虚构”,作家的着力点是“虚构”。所以,当我们为《三国演义》的“借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情节叫好的时候,我们欣赏的是小说家的虚构能力。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标签:

随机推荐
点击排行